查看原文
其他

复旦大学教授杨玉良院士: 树枝形链的唤醒动态性质:一种图论算法

点击上方“蓝字” 一键订阅

树枝形分子是一类通过内部反应合成的具有特定结构的大分子,因为它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比如在传感器、催化剂、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应用,一直以来研究人员对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对它的静态(旋转半径、静态结构因素等)和动态(黏度、弛豫谱等)性质,进行了大量而深入的理论研究。尽管对这种分子的动态性质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利用计算机对它进行动态模拟分析,还是鲜有报道。而且少量报道的文献,也仅仅是聚焦在它的静态性质的模拟,而动态性质的模拟报道非常少。

近日,复旦大学的杨玉良教授(通讯作者)等人利用图论算法,对树枝形分子的动态性质进行了模拟分析,得到了G代树枝状链唤醒矩阵的特征多项式,而且这种链为任意间隔长度(n),掌握了其内部函数(f0)和外层函数(f)。而且,利用系数与特征多项式根的关系,得到了任意 f 和f0与环旋半径关系的准确表达式。而且,以没有间隔长度(也就是f0=f,n=0)的标准树形分子为案例分析,得到了其近似特征值,该特征值与数值结果完全一致。基于得到的特征值,计算了这一类树枝形分子的动态性质,即内在存储模量G’(ω)和损耗模量G’’(ω),而且还与线形链分子和星形链分子的模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相关成果以“ The Rouse Dynamic Properties of Dendritic Chains: A Graph Theoretical Method”为题,发表在近期的Macromolecules杂志上。


图1 树枝形分子的结构

(a)树枝形分子结构图,ΓG,f0,f(x),G=5,内段株(灰色圆)函数f0=3,所有的外层株(空心圆)函数f=3,图中没有明确标明株之间的间隔;

(b)树枝状分子链的参数分别f0=1,2,4。


图2 对图1中的Γ5,3,3进行连续旋转操作后所得到的子图

(a)第一次旋转操作后得到的子图;

(b)第二次旋转操作后得到的子图;

(c)进行连续的旋转操作,直到子图全都变成线形链。
(子图的更多细节,请参考图3。)


图3 图2线形子图中子单元所对应的特征多项式及其示意图

根据杨氏规则,不同株的质量因素须要考虑,也就是小圆圈表示质量因素为x的间隔株,黑点表示最后一代质量因素为x-1的株,大圆圈表示质量分数为x + f-2大分支株;中间株质量因素为x + f0-2,用灰色圆圈表示;另外,每个没有标示的键,其质量因素为-1,为了说明清楚,图中没有画出来。


图4 G~<S2>/n关系图和G~r关系图

(a)G与旋转半径<S2>/n的关系图,n=20,f=3,改变f0。需要指出的是,当f0=100时,旋转半径与f0=3时的旋转半径相比,稍微大一点点。插图是n=0,f=3时,G与<S2>的关系曲线;

(b)n=20,f=3,f0分别为1,2,3,4,6,8,20时,G与r的关系图。


图5 不同f下,G与旋转半径<S2>/n的关系图

其中,间隔长度n=20。


图6 f=3,n=2时,G与<S2>的关系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仅当G至少大于20时,曲线才接近渐近线<S2>=nG(红色线);树枝链的f0=1时,在G为2~10的范围内,曲线几乎为<S2>=G2。


图7 以n=0,f=f0=3为案例,近似非退化特征值与数值结果的比较

灰色列数据为文献值,白色列数据为计算值。


图8 以n=0,f=f0=3为案例,近似退化特征值与数值结果的比较

G下的列数据表示其左列数据对应的退化特征值,空白表示其对应的第二列中的数值不是G的特征值;第一列数据是数值求解得到的数据,第二列数据是解析求解得到的数据。


图9 G’和G’’分别与ωτ1的关系图

图10 G’和G’’分别与ωτ1的关系对比图(树枝形分子与线形分子和星形分子对比)

G=6时,线形链和星形链上的株数量与标准树枝形链上的株数量相等。


图11 δ ~ωτ1关系图

G=6时,线形链和星形链上的株数量与标准树枝形链上的株数量相等。


图12 Pn(x)和PL(n-2)(x)的简化图


小结

1、利用图论算法,对树形分子进行了动态分析,通过内部株函数f0和外层株函数f以及间隔长度n和模量G,得到了特征多项式;进一步利用系数与特征多项式的根的关系,得到了任意 f 和f0与环旋半径关系的准确表达式;


2、以没有间隔长度(也就是f0=f,n=0)的标准树形分子为案例,利用图论算法对其进行案例分析,得到了近似特征值,且其与数值结果完全一致;


3、基于得到的特征值,计算了这一类树枝形分子的动态性质,即内在存储模量G’(ω)和损耗模量G’’(ω),而且与线形链分子和星形链分子的模量进行了比较;


4、通过与传统图论方法相比较,证明了该图论方法简洁、高效,而且具有极强的适用性。


论文链接:


来源:材料人

免责声明: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稿件(论文、项目介绍、新技术、学术交流、单位新闻、参会信息、招聘招生等)至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高分子科技®会及时推送,并同时发布在中国聚合物网上。

欢迎加入微信群 为满足高分子产学研各界同仁的要求,陆续开通了包括高分子专家学者群在内的几十个专项交流群,也包括高分子产业技术、企业家、博士、研究生、媒体期刊会展协会等群,全覆盖高分子产业或领域。目前汇聚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的上万名顶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企业家。

申请入群,请先加审核微信号chemshow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请一定注明:高分子+姓名+单位+职称(或学位)+领域(或行业),否则不予受理,资格经过审核后入相关专业群。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